当前位置: 主页 > 智库观点 > 政策速评

北京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3-08-21 18:15:22 阅读量: 作者/来源: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2023年8月,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关精神,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市政府有关要求,促进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转型升级,提升硬科技企业孵化效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形成了《北京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升级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产业创新生态中承上启下的枢纽环节,是布局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的有效抓手,也是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循环反哺、良性互动的重要“合伙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硬科技正在成为北京创新创业的主导方向,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转型升级,提升硬科技企业孵化效能,加快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更好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尽快形成新的孵化范式,加快孵化模式的迭代升级,构建高效融通的城市孵化格局和面向全球的开放孵化格局。

中心观点:

1、 打造标杆孵化器等创新生态相关政策正加速推进:在本次征求意见稿之前,2022年12月30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5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实施标杆孵化器引领工程、未来产业孵育工程、硬科技孵化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23项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20家标杆孵化器等目标。随后,上海在2023年4月出台了《上海市标杆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草案)》,随后更名为《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由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7月1日正式实施。对比北京和上海的两版方案,可以看出,这两项政策无论从发布目的、生效期限、工作目标等都十分相似。事实上,培育标杆孵化器的行动甚至早于政策的发布。2022年底,在方案发布之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已策划和支持建设了首批9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以及14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青岛市也于2022年颁布了《青岛市标杆孵化器管理办法》并评定了7家标杆孵化器。总的来看,打造标杆孵化器的政策是典型的边行边试,在与实践相结合中不断推进。

继上一版在全国率先发布《方案》之后,北京市又率先引领政策升级。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同《方案》相比,其政策的高度、内容的宽度、目标的数量、体现的格局均有所提升。首先,不同于《方案》只针对于标杆孵化器的培育,《指导意见》将政策进一步提升到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高度;其次,在内容上,也加入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探索城市孵化和全球孵化、塑造创新创业文化等丰富要素;再次,在目标上,《指导意见》相比《方案》的指标种类、指标数量都有直接提升,更是把预期从2025年推至2030年。《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建成20家标杆孵化器,引领100家现有孵化器升级发展,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瞪羚企业500家,在海外布局3-5个离岸孵化载体,在京落地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400个。而《指导意见》则预期到2025年,建成标杆孵化器20家以上,形成一批新的孵化范式,带动100家孵化器实现升级发展;孵化器配建高水平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达到100个,新增早期孵化投资基金200亿元,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瞪羚企业1000家、未来“金种子”企业500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离岸孵化器对20个海外创新城市实现有效覆盖,带动300个海外创业项目在京落地发展。到2030年,全市孵化器专业化、价值化、国际化程度实现系统性跃升,孵化行业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关村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开放创新生态,成为全球硬科技创新创业高地,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和若干全球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北京成为全球创新孵化之都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之城。最后,在格局上,《方案》主要侧重于任务实施,而《指导意见》既有方向指引,也有具体任务,将标杆孵化器培育的工作上升到全球科技竞争和开放创新的角度。可以说,《指导意见》从各方面都是对《方案》的政策升级。这也表明了短短一年间,北京市快速吸收了标杆孵化器工作的经验,其眼光、认识、魄力再次领先于全国。

2、 科技企业孵化器融汇了创新创业资源,是培育颠覆性技术的温床:1987年,武汉东湖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孵化器。到2021年底,全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迅猛发展,数量已达15253家,稳居全球第一。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6227家,众创空间9026家,加速器88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24.4万家,累计毕业企业21.6万家;众创空间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45.4万个;众创空间内累计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和企业9.2万家,金额达到7723亿元。我们所熟知的寒武纪、科大讯飞、大疆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都是从孵化器里走出的。目前累计有超过6500家创业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成功上市。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中,有102家为孵化器毕业企业。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要解决卡脖子问题,除了加强基础创新能力以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通,构建基于新兴技术的创新经济系统。孵化器作为产业创新生态承上启下的枢纽,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纵深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关键抓手。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里,首创了“颠覆性技术”一词。他认为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解决持续性创新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个体经济动力。为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营造颠覆性技术创新氛围,培育颠覆性创新文化,探索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创新机制,发现和挖掘一批颠覆性技术方向,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突破,科技部连续两年组织了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聚焦对产业具有颠覆前景的技术项目,在全国掀起颠覆性技术创新之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孵化器作为企业成长的载体,汇聚了大量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堪称培育前瞻性和颠覆性科技企业的温床。从过往来看,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都来自孵化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孵化器的升级,可以直接提升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效率,促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

3、 孵化器升级要瞄准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实现四链深度融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策划和支持建设了首批9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以及14家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分别重点聚焦原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智能硬件、光电子、仪器传感器、元宇宙、绿色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覆盖海淀、昌平、丰台、石景山、顺义、怀柔、朝阳和经开区8个区。此次入选北京标杆类孵化器的载体,都具备下列特点:一是具备前沿技术专业平台,二是具备鲜明的垂直产业链形态,三是和大学院所有紧密合作,四是具备天使投资基本功能,五是有经验丰富的带头人。可以说,北京的标杆孵化器为全国孵化器的升级提供了明确的样板。

多数科技园区内都具备孵化器或加速器。国家级孵化器的数量以及在孵企业数,长期以来一直是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很多孵化器仍停留在为初创企业提供服务的初级形态,部分孵化器引入了投资功能,增加对企业的赋能。《指导意见》以及北京市支持建设的标杆孵化器,为下一步孵化器的升级发展指出了方向。首先,孵化器必须与国家指引的产业方向、与当地的产业布局高度一致,要聚焦细分领域,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例如,埃米空间(引领类)新材料标杆孵化器围绕顺义区重点产业方向,聚焦开展高端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领域的关键材料创业项目培育;新生巢(引领类)生物医药标杆孵化器聚焦原创新药领域,建设了4000平方米国际一流标准的共享实验平台,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孵化器除了帮助企业对外融资外,还必须要具备天使投资功能,实现企业早期平稳发展。例如,中科创星(引领类)光电子标杆孵化器明确一定规模的创投基金专门用于投资早期光电子器件和相关高端装备创业项目,加快探索更加高效的硬科技孵化服务模式。第三,孵化器应具备对前沿技术和产业的深刻理解,与大学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从论文和科学家入手跟踪最近科研进展,推动前沿、颠覆性技术转化为创业项目。例如,巢生(引领类)生物医药标杆孵化器聚焦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在全球挖掘领域前沿颠覆性技术,开展超前孵化,已培育企业30余家。第四,孵化器一定要有专业技术背景深厚的带头人,才能更精确、更快速地发现和服务企业。例如,飞镖(引领类)生物医药标杆孵化器引进在美国波士顿从业多年原创新药项目孵化的朱鹏程博士;中关村智友(培育类)标杆孵化器则由机器人领域专家王田苗教授牵头建设。最后,孵化器要实现与产业的高效对接,最好还能与加速器联动提供服务。例如,怀柔硬科技孵化器在怀柔区建设专业化加速空间,搭建检验检测、小批量生产等技术服务平台,并为项目提供应用场景、产业合作等对接渠道,有效承接进入加速期的项目在怀柔落地集聚,目前已实现多场低温科技(纳米马达)、中科艾科米(高通量激光分子束扫描隧道显微镜)等一批高端仪器传感器创业企业在怀柔区落地。

4、在先行先试方面,中关村再次担起引领带动的角色: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之初就是政策试验区,三十年来通过持续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了大量创新政策,诸如孵化器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乃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都依托于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策源地。中关村科技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出台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持续开展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创新医疗器械应用推广等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有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2021年11月24日,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为深入推进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任务落实,部、市、区三级联动,加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或优化流程。此后,中关村启动了《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及技术经理人登记办法》、《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21年和2023年的中关村论坛的贺信中反复强调中关村要持续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本次从《方案》的发布,在国家高新区中起到了引领和榜样的作用;而《指导意见》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政策的升级。在具体工作上,中关村也紧锣密鼓地开展,除了评选和建设了一批标杆孵化器以外,2023年5月,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前沿孵化模式探讨与实践”在京举办,在论坛上发布了“全球城市创业孵化指数”,旨在为主要创新创业城市提供系统客观、来源权威、前瞻引领的孵化指数评价。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德国史太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支持史太白中国总部和国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在京落地。同时,论坛还加快推动首批合作成果落地,包括启动绿氢制取产业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进行飞镖标杆孵化器与德国美天旎(中国)公司战略签约、璞跃(PNP)孵化器与软通动力公司合作签约等内容,形成了一批丰硕的国际国内创新合作成果。

希望其余一流科技园区及综合排名靠前的国家高新区,能够尽快学习吸收中关村的先进经验,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撰稿: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