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智库观点 > 原创观点

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赋能长江流域园区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长江流域71家国家高新区的相关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2 18:00:26 阅读量: 作者/来源:张冲亚 姜冉冉

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张江高新区联合武汉东湖高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合肥高新区、南京高新区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旨在贯彻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发挥长江流域国家级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在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强流域上下游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作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有序转移、优化升级”。在长江流域园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联盟应切实担负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责任使命,新的形势下,面对新的长江流域园区发展问题,如何更好地凝练出联盟发展思路和方向,强化联盟引导和链接作用,显得尤为紧迫。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21年长江流域71家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数据(不含新升级4家高新区),以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为切入口,找准其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对于厘清新形势下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动新思路,探索联盟赋能长江流域园区协同发展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中崛起”的发展格局[1]。在某些关键创新指标上,江苏(为避免重复表述,本文对长江流域各省市国家高新区的表述均以各省市或地区名称直接代指)和上海等东部地区的多项指标(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境外分支机构数、当年获得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额等)数据均超过长江流域高新区总量的一半, 云南、青海等西部地区对长江流域高新区整体数据影响不大,中部地区湖北、安徽等总体表现较强,部分优势指标(如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等)表现亮眼,2021年增速反超上海、江苏,未来创新发展空间巨大。

1.经济规模日益增长,人才结构不断优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逐步成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9.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6.2%,近年来增速呈现逐年加快态势;税收收入为7800.5亿元,增长率为13.7%,占国家高新区比重保持在45%以上;长江流域园区生产总值占国家高新区44.0%,达到6.9万亿元,2021年的增长率为16.2%,与2017年相比增速提升了近一倍,长江流域园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的比例数据持续上升,历年表现均优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2021年增至23.8%。其中,江苏和上海的营业收入指标数据上表现尤为不俗,加总数据在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中占比近半。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2017-2021年期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研发人员和高学历人员数量整体保持上升态势,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8.1%、4.3%和12.2%,三项数据增长幅度均高于国家高新区水平。2021年流域内园区从业人员共计993.6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32.9%,近年来高学历人才占比持续增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长江流域园区R&D折合全时当量占国家高新区42.0%,达到78.3万人年,占流域内园区从业人员比重的7.9%,且近五年的占比情况一直优于全国整体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江流域内园区数据占国家高新区比重情况来看,研发人员指标表现优于从业人员,意味着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每万人从业人员中的研发人员数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流域内园区的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素质不断提高。

2.企业培育持续加快,“双创”潜力缓步释放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进入快车道,成为长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0万家,2017-2021年期间,二者均保持稳定增长,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高企和科小占国家高新区比重逐年增大,其中流域内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2021年内较2018年相比增长近三番,达到5.7万家,占国家高新区一半以上。自科创板开板以来,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厚积薄发,2021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国家高新区科创板上市企业47.4%,在长江流域内园区的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达17.2%,较上年同期涨幅高达57.9%,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科创实力强硬,硬科技发展实力可见一斑。中部地区科小企业数据表现亮眼,2021年的增幅超过50%,其中湖北地区增速更是高达90%。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创新潜能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激发。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创新平台数、新型研发机构数共计超过2200余家,其中新型研发机构数占比接近国家高新区一半,流域内园区国家级孵化器在国家高新区的占比亦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发明专利授权数8.2万件,当年新增知识产权数52.1万件,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3119.2亿元,近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18%、28.66%和30.0%。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2021年数据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2.3%、5.3%,近年来整体增幅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双创工作推进水平整体表现较好,中部地区在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上优于东部地区,占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比重高达47.5%。

3.开放能级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带动在国家高新区高水平开放。2021年,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中有47.6%来自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金额达到24812.5亿元,其中技术出口额为1799.3亿元,占国家高新区总量的53.0%,体现出流域内园区提供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减少。2017-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境外技术研发机构数增长速度远超境外分支机构数,流域内园区的境外分支机构整体结构不断优化,至2021年境外技术研发机构数占境外分支机构数的比例达到29.2%,相较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国家高新区的境外技术研发机构中有55.8%来自于长江流域园区,反映出其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由低成本优势日趋转向技术创新竞争优势。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果产出驱动长江流域创新发展动能加强。2019-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总数占国家高新区的比重均保持在三成以上,2021年数量达到1168个,长江流园区企业高能级创新能力和国际创新竞争力实现蓬勃发展。2017-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一直保持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态势,2021年较上年增涨38.5%,超过3000亿元。流域内园区上市公司PCT专利申请量2021年现突破式增长,达到2274件,涨幅超400%,近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7.7%,是国家高新区年均增速的近二十倍,长江流域园区在国家高新区体系内的技术话语权逐步升高。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高质量成果产出愈发出色,其对长江流域园区PCT的贡献度由2017年的67.9%上升至2021年的89.8%,但也暴露出东中西部高质量发展中不均衡、差距大的隐患。

二、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发展质量日益提升,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面对“一体化”和“高质量”的更高层次发展要求时,流域内东中西部以及各个园区之间协同发挥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长江流域包含了多个省份和城市,各地园区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存在差异,区域间缺乏协调合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利用效率低、成本提升效益下滑等问题,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成型;受限于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存在瓶颈等问题,开放创新优势逐步减弱。

1.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高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沿江各省市国家高新区之间在创新创业活力、人才吸纳、风投资本倾向等方面差距较大,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能力还有待增强。

从创新创业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在科小企业培育、R&D经费内部支出等方面表现出加速上升趋势,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从人才吸引力方面看,近五年,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增速平稳,中部地区增速下滑,占比递减,东部地区则增长较快,差距逐步拉开。从风投吸引方面看,长江流域东部地区的国家高新区2021年共获得风险投资额1330.0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71.2%,而同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获得了346.6、111.7亿元的风险投资额,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企业在风投市场始终更受资本青睐。

2.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成型

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之间协同发展水平不高。长江流域各园区之间发展存在相互独立、园区之间发展割裂等问题,难以实现按照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资源和市场需求分散,形成了争夺式竞争格局,长江流域高新区之间产业结构存在重叠现象,同质化竞争严重。

通过统计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信息发现,共有26家园区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18家园区选择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且东中西部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各省内园区产业也存在发展定位相近现象,江苏省内国家高新区选择电子设备和装备制造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分别有4个、7个,湖南省国家高新区中有50%选择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产业同构发展造成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

3.开放创新优势逐步减弱

随着各个城市群竞相加速发展,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的领先优势逐渐式微。流域内园区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以及研发强度等指标在国家高新区整体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力度有所放缓,以往的开放创新优势正在逐渐消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数据显示,2019-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国际标准总数占国家高新区的比重出现逐年下降态势。2018-2021年,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境外分支机构数占国家高新区的比重持续下降,到2021年降至4364家。从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指标来看,近五年东部地区增速始终低于国家高新区平均增速;西部地区基数较小,近两年问题进一步凸显,2021年仅为68.6亿元;从各省市表现来看,除上海、江苏、江西外其他地区指标数据近年来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四川、湖南等地近年表现不佳,重庆、云南、青海等地数额较小,长江流域园区未来开放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三、联盟赋能长江流域园区协同发展的若干建议

新的形势下,为了充分践行国家赋予联盟的使命和定位,合理解决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发展中呈现出的这些突出问题,重点强化长江流域园区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联动,联盟应全力“解决好两个问题”、“抓好一个工作核心”、“推进两条渐进式任务线”,切实做好长江流域园区抱团发展的“指挥棒”和“动力源”,积极探索出一条区域产业科技一体化的新路子。

1.解决好两个问题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联盟应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重点在物质技术基础和共同富裕上下功夫,积极探索长江流域园区现代化发展路径,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创新突破。

①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好长江流域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支撑。当前阶段,长江流域国家高新区开放创新优势正在逐步消退,创新驱动发展遭遇新的困境,迫切需要联盟从大局出发,牵头组织各方共同解决问题,率先走出一条长江流域园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②响应国家“共同富裕”号召,解决好长江流域园区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东中西部协同发展成为新时代国家关注的重点工作。当前阶段,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分化趋势愈发明显,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联盟在长江流域区域协同发展中影响力巨大,有责任也有义务处理好长江流域园区间协同合作、交流共享等问题,试点推动统一大市场,打造全国范围内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先行区。

2.抓好一个工作核心

联盟如何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的工作核心在于能不能充分发挥联盟在长江流域园区发展中的“指挥棒”和“动力源”作用,即“强化顶层设计、共建合作平台”。

①提高联盟站位,强化顶层设计。联盟是长江流域的联盟,其站位应该立足长江流域整体,服务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无论是维护区域产业链安全稳定,还是解决园区东中西部协同发展,以及联盟如何针对性地吸纳会员单位、如何合理地设计运营管理制度、如何强化现有资源的开发共享等等都需要提前系统谋划,需要深刻把握联盟成员单位优势短板的深刻把握,高度凝练未来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等共识,在此建议联盟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系统摸排会员单位的发展状况,联合多方、前瞻编制《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十五五”时期发展倡议》,作为联盟未来发展的指引性文件。

②加强资源统筹,共建合作平台。服务于联盟的顶层设计,应重点搭建三类平台:(1)高能级创新平台。现阶段充分发挥联盟的牵头作用,积极整合联盟内优质创新资源,集中申报国家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如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夯实科技攻关力量。(2)特色专业平台。鼓励联盟成员充分挖掘自身在产业、创新、改革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主导并联合各方力量共同组建若干主题鲜明的子联盟,激发成员自主发展活力和动力。(3)开放合作平台。联盟要强化和黄河流域、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跨区域开放合作平台,强化更广范围内的协同联动发展。

3.推进两条任务线

聚焦“解决好两个问题”、“抓好一个工作核心”,为了确保联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能够切实有效地落实执行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还需要持续性地推进两条渐进式任务线。

①打造协作共享机制,促进各类要素互联互通。积极搭建长江流域园区资源对接合作平台,及时发布各园区项目、技术、人才等需求信息,深化与地方高校院所、孵化器、龙头企业等资源供给方的合作,以供需耦合机制提高要素匹配率。探索联盟成员单位公职人员和工作人员相互挂职与交流机制,探索人才职称资格互认互通,促进长江流域园区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各园区的各类创新政策“跨区通兑”,探索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强化长江流域园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长江流域碳交易中心建设,探索与各地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机制,提高碳资产交易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推进跨地域跨行业产品市场互通互联,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长江流域园区经济内循环。

②强化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联盟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协会组织的合作,强化跨区域园区间的开放联动,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加快引进、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聚力打造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整合长江流域园区优质的产业创新资源,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深化推进智能制造,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构建一批智慧供应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全链条和各环节,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节能低碳改造,积极推进双碳重点项目落地,试点引导长江流域园区间跨产业、跨区域、跨大中小企业、跨上下游环节的高度协同耦合,重点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长江流域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