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智库观点 > 原创观点

浅谈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几个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23-05-05 18:00:34 阅读量: 作者/来源: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战略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下,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任务。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出“高新”样板。

一、如何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

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脉络及新特征内涵

党和国家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第四部分阐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党在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概念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新任务,更加明确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使命担当及其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其新的特征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从“全”向“强”进行转变。虽然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于全球价值链缺乏自主优势,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仍然大量依赖进口。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在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能够引领全球供给和需求,才能符合现代化的特质。

其次,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要强调韧性。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下,我们面临严峻的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但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化缘是化不来的。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核心目标。

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方向。一方面对于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2.“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国家高新区的角色

企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和战略支撑,国家高新区作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重要载体,在产业基础、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培育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流砥柱。在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的角色定位是:

首先,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实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前30年国家高新区对国家经济的最大贡献是助推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快速跟上了世界工业的发展步伐。在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国家高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类型,与此同时,将现有产业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

其次,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新动能培育,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国家高新区要依托于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和丰富的创新资源,聚焦已有的创新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从产业需求出发构建起与新形势相适配的创新治理体系,一方面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一方面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全球竞争力。

第三,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源头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国家高新区大多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具有先天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国家高新区要与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将新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快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出新的产业方向。

二、新时代国家高新区面临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科技部的职责更加聚焦。科技部主导科技事业整体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卓越的科研体系,解决“卡脖子”问题。将科技部与其他部门交叉的职能进行优化组合,将高新区的管理划归主导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业与信息化部2008年成立。从成立之初,工信部主要职责是促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制定工业、通信业战略规划,拟定和组织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并对工业、通信业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指导。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新技术中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产业等产业的规划、政策以及标准制定,也纳入工信部的职责范畴。所以整体看来,工信部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综合统筹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倾向于产业实操层面,通过行业管理、运行监测、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中小企业扶持等促进产业发展。高新区划归工信部管理后,在进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中,面临两大机遇:

1.助力国家高新区从科技创新走向产业创新

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目标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更加强化产业创新。工信部整体统筹国家高新区从前期园区规划、到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指导、产业运行监测等全流程,提高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家高新区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与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规划等要素实现深度融合。

在产业创新这个目标下,工信部已有的工作可以很好的整合进来,如每年“专精特新”企业评选,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扶持;全国范围内举办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的“深度行”活动,持续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落地;举办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科技部以往举办的 “科技助力经济”重点专项活动,应该继续延续,在资金、研发资源等方面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落地项目,带动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和产业创新有关的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的改革、省级高新区升级的标准和流程等,需要与工信部现有工作重新整合,从而进一步推进。

2.促进国家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

在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探索“产-学-研”的科技创新路径。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园区的经验,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帮助企业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以及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下而上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工信部在创新生态方面,可以通过规划、政策等更好的聚焦高新区,帮助高新区的企业聚集创新要素、建设创新载体、申报创新工程和项目,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对接,帮助国家高新区实现新时代下的历史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与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一起,构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

此外,国家高新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中,也存在一个重要的挑战: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的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机制。

我国目前对国家高新区的管理重准入、轻管理,尚未形成退出机制。导致部分国家高新区过分依赖土地经营和优惠政策,过度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等,而忽略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衷,导致有些国家高新区有名无实。

2017年国家国土资源部就提出“国家级开发区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2022年9月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对国家高新区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和淘汰机制,对评价考核结果好的园区予以通报表扬;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园区通过约谈、通报等方式予以警告;对整改不力的园区予以撤销,退出国家高新区序列。“

三、国家高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在“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新动能培育”、“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源头创新”这几个角色定位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高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得不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1.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近几年来,由于疫情叠加地缘冲突加剧因素影响,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是国家高新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首先碰到的问题。从应对策略上,可以有以下几点思路:

1) 建立园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

高新区管委会应组织园区内企业全面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情况,尤其是高新区中经济贡献大、创新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供应链的明细、分布进行全面梳理,并结合近五年来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的问题,最终按照风险程度指数打分,形成高新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对于重要企业风险指数高的重要链条和关键节点,要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在关键时刻和遇到极端情况下,可以实现生产的正常运转。

2) 通过强链、补链加强高新区内部产业链闭环

高新区在产业发展上不能大撒把,什么产业都发展。还是要聚焦产业重点培育,打造产业集群,建立“以自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具体执行中,首先高新区管委会要积极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其次,依托于“链主”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针对关键技术的攻关,打造合作平台,组织园区内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共同完成;第三,为了解决市场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委会要积极发挥作用,及时发布园区产业链条上缺失的环节或者新增的需求,以实现园区内的自给自足。

3) 加强与国内其它区域产业协作实现多点化布局

在断链风险比较大的领域,一定要有所准备,完善必要的产能备份和多元化的供给方案。组织企业加强与国内其它区域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跨区域融通协作。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等都市圈的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自创区中构建产业链供应链重要关键环节的备份生产线和生产基地。

2.如何快速提升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大多还停留在“工业2.0阶段”,造成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距离发达国家差距大。国家高新区在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制造业的升级。由于新技术带来产业生产的全新转变,物质产品生产从过去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力依附于机器的生产转变到新经济时代数据驱动的生产和非人工的智能生产。所以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是从数字化体系到工业互联网全面升级。

1) 构建数字化体系

传统制造业升级的第一步,就是构建数字化体系。一方面是将生产的过程和工艺的过程数字化,另一方面是逐步推进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嵌入融合,从而提高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例如床垫的生产,早期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劳动人员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从生产端看,通过对核心生产设备的攻关技术研发,全生产线构建数字化体系,发展智能制造。从客户端看,通过红外线扫描、电脑输入客户信息、分析客户全身压力点,个性化定制出客户满意的床垫。并在床垫中植入芯片,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app及时了解自己及家人的睡眠和健康情况。实现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数字化。

2) 实施“互联网+制造”

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是实施“互联网+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为各行业上下游企业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广泛的互联互通。通过工业互联网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同时对于“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等。

3.如何助力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2020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共有企业数165357家,其中中型企业20560家、小型企业93361家、微型企业45880家,各占比12.4%、56.5%和27.7%,占比非常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力量,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之一。国家高新区要引领新动能培育,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其中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非常关键。而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中小微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很容易快速发展,短时间内成长为产业链条上的龙头企业。政府在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

1) 搭建创新平台体系

政府应该围绕高新区自身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牵头搭建中小微企业的开放式合作创新平台。政府做好相应的政策咨询、产业资源导入、技术合作对接、科技资源匹配等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针对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关键节点产品等进行合作开发。同时引入产业龙头企业进入平台,与中小微企业对接创新需求,驱动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合作创新,通过市场化驱动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进步并产出优质的创新成果。

2) 搭建人才、金融服务平台

中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发展中,面对最现实的两个问题就是人才和资金。缺乏高端人才依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国家高新区在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匹配等方面要搭建平台做好政策突破。例如人才奖励政策、人才需求发布、高校研究所的人才共建等。此外对于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金,政府也应做好帮扶工作,帮助中小微企业对接资本,丰富金融工具,以缓解他们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

3) 孵化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的佼佼者,国家工信部也会有相应的评选和扶持政策。国家高新区应该汇聚各方力量,通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助力,促进大中小微企业的融通发展,建立起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培优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强的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转型。从而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4.如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差别很大,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合肥等为代表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创新能力上位居第一梯队。而其它很多国家高新区在创新能力上与第一梯队距离比较大。因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也要量力而为。国家高新区在未来发展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点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具体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重点:

1) 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

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其基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理论研究。因此,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要从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开始,要积极发现高校院所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领域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助力企业、资金等市场化资源引入,帮助实现科技成果从基础研发到小试中试,再到产业化完成转化。对于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更应该依托于自身出色的科教资源,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而对于高校资源一般的城市,国家高新区应该找到当地高校的科研优势,聚焦产业类型,进行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

2) 基于信息时代下的制度演进和创新文化打造

吴军在《硅谷之谜》一书中提到,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科学基础由牛顿力学转变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三论”奠定了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企业制度。硅谷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文化都是建立在“三论”的科学基础上,其中有对失败的宽容、期权背后的激励、扁平式管理、工程师文化、不迷信权威以及追求卓越。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当下,国家高新区更应该通过政策引领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进行管理制度的演进,为园区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氛围。

3) 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

创新产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必然会面对融资难的问题。国家高新区在早期应该通过定投基金、帮助企业进行股权和融资方案设计等方式,帮助企业早期发展,从无到有,催生区域早期投资文化。此后,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高新区结合单个项目后续融资需求,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融资服务,推荐合作基金、银行、担保、小贷公司等机构为企业提供股权或者债券投资,从而在融资上为创新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 “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2-9-21

[2]王胜光.论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EB/OL】.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2018-10-18

[3]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 【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张军 石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阐释和实践方针——兼论上海的探索实践. 【J】.新金融,2023(03)4-9

[5]芮明杰.双循环核心:建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J】.上海经济,2021(01)